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和交流方式,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有哪些干预效果?作为从事音乐治疗的治疗师们,又是如何使用音乐元素来帮助孤独症儿童改善其核心症状的?4月2日下午,音乐治疗教研室韩丽艳主任和远程教育学院方恒健院长,共同组织了由我校校友、具有从事孤独症儿童治疗十多年临床经验、接诊4万余次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专家,来自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国家孤独症康复研究中心的李华钰老师,利用央音远程抖音平台,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注星星的孩子,用音乐融化孤独”的公益讲座。
关于自闭症
自闭症也被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疾病,它跟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不同。自闭症的概念是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的症状一般在3岁前就会表现出来,主要特征有:社交沟通障碍、刻板重复行为、狭窄的兴趣和感知觉异常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逾6700万人患有此症,中国约有超1000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者,12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有200万,患病人数每年增长近20万,发病率约为0.7%, 相当于每一万人当中就有60-120人患有此症,男女比例4:1。
2007年12月联合国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提高自闭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鼓励各国政府、相关机构在这一天举行活动,提高人们对这一病症的认识,宣传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的重要意义,自闭症这一概念也成为婴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父母、老师关注、议论的话题之一。
在近一个半小时的分享和讲座当中,李华钰老师首先介绍了孤独症的成因主要是由基因突变的遗传因素和环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成年人不会患有孤独症,可能的诱发因素有高龄孕妇、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孕期母亲情绪不稳、家族遗传等;治疗方法包含ABA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学、音乐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其中非语言的音乐形式作为孤独症儿童与外部世界沟通和交流的有效纽带,在提高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提升孩子的积极情绪,增强认知与学习能力,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等多方面都有很好的干预治疗效果,如果说音乐治疗师是帮助孩子改善这些症状的领跑者,那么家长的有效、积极的配合是孩子获得进步的保障。
(点击查看讲座视频)
李华钰老师谈到,每位儿童都具备一定程度的音乐领悟能力,当一名儿童表现出对音乐没有反应时,意味着他的生理或心理出现了某些问题,而音乐治疗师可以通过音乐帮助发现儿童这种能力缺失的原因。
她分享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干预成功的病例,令录制现场的人们非常感动。她让一位无法接受一点点音乐声响的孩子,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最后能够聆听她歌唱,听到歌声露出愉悦的表情并能够一起歌唱,这其中的不易和坚持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治疗师们的伟大,她们的耐心、爱心和信心在帮助孩子们进步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对家长如何配合治疗师在家里使用音乐,李华钰老师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不要在意自己是否唱得好听、是否跑调,与孩子一同歌唱是家长表达爱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最有效方法,它的作用甚至胜过治疗师的帮助,并提醒家长在关注孩子的同时,也应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同时李华钰老师在直播现场,也回答了听众提出的各种与自闭症和音乐治疗相关的话题:比如:“音乐治疗中是如何运用各种音乐元素的?”“音乐治疗的时长和频次有什么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该如何融入音乐治疗?”等。
正如央视新闻所报道的那样,目前医学水平尚没能完全治愈孤独症,但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的可能性,行为干预、音乐介导干预、语言培训、辅助沟通、社会技能训练等都是治疗孤独症行之有效的方式。关注也是一种爱的表达,了解更多就能帮助更好,我们在此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接纳、包容和爱,让他们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阳光。关注星星的孩子,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医学工作者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