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乃信为青海师范大学学生授课
2021至2022新学年开学不久,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再次启动。中央音乐学院首次参与,作曲系退休教授范乃信于10月15日赴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任教工作,成为“银龄计划”中音乐专业“第一人”。虽然到任只有一个月,但范乃信已经明确了自己此行的使命,“我来这里不是培养专家的,而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合格的音乐老师。”
为西部地区燃烧一点“油”
此次,范乃信教授赴西宁任教,央音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表示,希望范老师能结合当地的情况和自身的专业,根据援助高校的具体需求开展工作,为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作出贡献。早在多年以前,央音就派出两名教师赴青海省化隆县挂职,培养当地的中小学生。范乃信此次的西宁任教,将使央音成为化隆县-西宁青海师范大学教学帮扶接力的纽带。
范乃信表示,今年是第二届“银龄计划”,音乐界参与其中是第一次,也只有他一人。起因是青海师范大学向“银龄计划”提出需要一位能够教授作曲理论又能够教弦乐的老师,“我刚好符合这些要求,身体条件也能适应高海拔,又没有家庭负担和各种社会活动。我也希望到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西部地区出一份力。既然我的‘油箱’里还有不少‘油’,那就拿出来‘燃烧’一部分吧!”
范乃信早在2009年就参加过文化部组织的一个西部文化扶贫活动,在西宁举办过音乐创作大师班,所以对当地的音乐教育状况比较了解。如今重返西宁,他当年的学生们都已经是青海省音乐领域的中坚力量,有些已经是在青海师范大学与范老师并肩作战的战友了,这让范乃信非常开心。
调整教学思路
适应西部需求
范乃信教授专业课
从一个月来的教学情况看,范乃信深深感受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各方面条件差距巨大,很难吸引到外地人才,因此,当地的音乐事业想要谋求长远发展,只能依靠培养本地人。范乃信首先为教师和作曲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了为期6周的授课和学术交流活动,教授《和声学》《曲式作品分析》《作曲》等课程。授课过程中,他认真细致地为每一位同学批改作业、悉心指导,学生专业能力有了很大提升。青年教师和学生们的求知欲特别高,虽然基础相对较差,但他们的学习态度远比北京的学生要好得多。范乃信说,西部地区的音乐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很多,大部分教材都是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理论和观念,但同时,很多教学课程又是按照北京、上海这样的音乐学院进行设置的,“在学校弹肖邦、贝多芬,但是毕业后要去给中小学生上音乐课,又是在多民族地区,学与用无法对接。”他说,“我来这里不是培养专家的,而是要培养一批能够提高青海省当地青少年音乐素质平均水平的合格老师,尤其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教师。”
范乃信在一次学校的座谈会上提出建议,如果一个地区青少年音乐文化素质的平均水平不达标,任何“文化大省”的理想和目标都是无法实现的。范乃信的建议得到了校方的积极响应,他与学校随即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学生们表示收获很大,很多青年教师和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范乃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青海省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抛弃陈旧的和不太适用的技术和理论,树立相对比较正确、明确的方向和定义,“因为他们是要去做老师的,这样做,今后的教学中就会少犯错误。”
自己添“油”跑起来
“这里的生活节奏慢,人们的想法很简单,没有紧迫感,我在这里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的校园时光。”范乃信也同时感受到了校园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非常少,整个校园缺乏生气,即便是专业人士也缺少想做事情来证明自己的那种激情。刚刚上了两周的线下课又因为疫情改为了网课,受到影响的还有他的采风计划。范乃信计划带领学校的师生做一次系统的青海民歌采风,这既是对当年王洛宾采集青海民歌的延续,也是在21世纪对青海民族音乐的再梳理。范乃信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促成当地的舞台艺术创作,“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青海的舞台艺术创作一直比较缺乏,我想通过采风推动舞台艺术创作,如果他们没有能写本子的人,我可以动笔。这样一来,青海师范大学的师生既可以参与创作也能有艺术实践的舞台。而玉树县一直以来都渴望有一台原创的舞台艺术作品,我现在就在努力促成玉树与我们师范大学的合作。”
在范乃信看来,一年的时间很短暂,自己终究要回到北京。他希望能够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经历和所获得的成果,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后,他们就不再需要我‘油箱’里的这点儿‘油’,而是懂得如何自己去添‘油’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