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党建专题网 -> 信息动态 -> 正文
记忆的力量|58年前,“央音人”在中南海举办跨年音乐会
 时光匆匆,不觉间,又是一年岁末时。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夜晚,也是一年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

  当大家翘首期盼2022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是否还记得58年前的那个除夕?

  1963年的除夕夜,承载着中央音乐学院一份独特而难忘的美好记忆。

  1963年12月31日晚,时任我校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沨,带领郭淑珍、刘诗昆、刘德海、殷承宗、黎信昌、刘育熙、李华德、陶纯孝、祝盾、王永新等数十位优秀师生和新疆民族班的同学,应召前往中南海,为中央首长奉献了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音乐会长达五个小时(中间穿插有舞会),集中展示了学校在音乐创作、表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出席观看,还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谈。


  音乐会休息时,毛主席与我校师生亲切交谈。

  上,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沨(右2),向毛主席介绍刘诗昆(左1)、殷承宗(左3)和新疆班同学。


  一场别具意义的跨年音乐会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音乐舞蹈必须进一步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简称“三化”)。为了深入贯彻“三化”精神,是年底,应中央办公厅的要求,学校党委书记、副院长赵沨组织了本场音乐会。

  音乐会在晚上7点30分开始。演出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独奏、重奏、齐奏、合唱等。演出曲目也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有笛子独奏《荫中鸟》、琵琶独奏《十面埋伏》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有钢琴独奏《匈牙利狂想曲第六号》(李斯特)、《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肖邦)等西洋乐曲;有《救国军歌》(冼星海)、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革命文艺作品,也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佳作。参与此次演出的师生,多为在国内外重要音乐比赛中取得过佳绩的“佼佼者”。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演奏(唱)技艺,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当1964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时,全体参演师生向中央首长拜年,接着大家齐唱《社会主义好》,在朝气蓬勃、豪迈激昂的歌声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音乐会在1964年1月1日0时35分结束。


  根据现场演出情况调整(节目次序、曲目均有更改)后的节目单。

  晚会现场乐声悠扬、舞姿翩跹,气氛十分活跃。中间休息时,中央首长与师生们进行了亲切交谈。一句句家常话,一声声祝福语,场面温馨、祥和。中央首长十分关心师生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殷切希望、深情嘱托。希望师生们不仅要重视民族的,外国的只要是好的,也要学习。而学习外国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音乐的新发展。中央首长还要求大家,深入到群众当中,和他们在一起生活、劳动,进一步了解他们,从而创作(表演)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刘少奇同志与我校师生亲切交谈。

  翌年1月11日,赵院长又一次受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场现代题材作品音乐会(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毛主席再度莅临观看。

    

  1964年1月11日,赵院长(左2)再次组织师生,为毛主席及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演出(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联合)。演出后,毛主席亲切接见全体演员(右2为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吕骥同志)。

  之后的数月,音乐界就“三化”精神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我校也在赵院长带领下,多次召开全校大会,传达、学习“三化”精神和中央首长的指示,并据此进行教学改革(如,要求理论作曲专业原则上以民族乐器为副科,其他表演专业以作曲或民族乐器为副科),以期体现“学兼中西”的原则和发展创作的精神,使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文化这一伟大任务,能够尽快的实现。


  “央音人”对这段特殊经历的美好记忆


  岁月如梭,记忆永恒。对于参与此次中南海演出的师生们而言,那个激动人心的除夕夜,令他们终身难忘。每每回忆起来,都仿佛如昨日般历历在目:

  刘育熙——毛主席的两只手,又大又温暖

  1963年12月31日一早,大概八九点钟,突然有人敲门,告诉我今天有个重要的演出任务,让我拉《梁祝》(选段),但并没有告诉我去哪演、给谁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何占豪、陈钢创作于1958年),是中国交响音乐(包括小提琴演奏)民族化的一部代表作。我虽然是《梁祝》最早的演奏者之一,但已经有一两年时间没有练过这首曲子了,所以赶快抓紧练习。音乐会的节目,很多都是师生们手头现成的。那天傍晚抵达中南海后,赵院长在后台再一次对部分节目进行了审查。正式演出时,节目和顺序都有所调整。我记得当我为首长们演奏完毕后,毛主席把我叫到身边。我特别激动地对主席说:“主席,我给您拜年啦!”主席上前用双手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主席的两只手,又大又温暖,我也双手回握着主席的手,握了很长时间……

  郭淑珍——毛主席让我们“外国歌、中国歌都要唱”

  去中南海演出,特别是能够见到毛主席,是我盼望已久的。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彻夜未眠。虽然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次的演出经验,但那天我却激动得不知道该穿什么,临时向钢琴伴奏借了一件西装上衣作为演出服。在晚会上,我唱了两首歌曲,都是我拿手的,也都是体现声乐艺术“民族化”的。我原本是学习西洋唱法的,建校初期(1950年)参加西南民族访问团的那段特殊经历,对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要向人民学习、向民间学习。于是,我有意识地学唱了一些民族民间声乐作品。我这次为中央首长演唱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唱段,原本是民族歌唱家郭兰英唱得最出名,我也认真学会了。那晚我唱的另一首歌,是作曲家瞿希贤(我校校友)根据毛主席诗词创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1958年发表在《歌曲》第9期)。我从苏联留学回来以后(1958年),瞿希贤认为我的演唱“土”“洋”结合得比较好(当时声乐界存在着“土”“洋”之争),所以每每创作出新歌曲,都先让我来唱。

  我记得那场晚会是在紫光阁举办的,是一个小范围的活动。虽然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来中南海了,但给毛主席演唱还是头一回,心里仍不免有些紧张。而当我站在舞台上,看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的毛主席面带慈祥微笑时,心里顿时轻松了很多。唱完以后,我还主动去邀请毛主席跳舞。他老人家的穿着非常朴素,说起话来亲切随和,简洁明了。他让我们学习西洋唱法的(师生),不仅要唱外国歌,也要唱中国歌,同时还要更多地向京戏、梆子等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学习,把中西结合起来,从而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派。毛主席的谆谆教导我一直铭记在心,成为我探索声乐艺术民族化发展之路的不竭动力。


  演出后,郭淑珍(右1)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刘德海——毛主席握着我的手问:“这是老百姓的调子吗?”

  1963年除夕,赵院长带着我们几十个人去中南海为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演出,我弹了《送我一枝玫瑰花》等乐曲。演出后,赵院长带着我和黎信昌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握着我的手问:“这是老百姓的调子吗?”赵院长回答说:“这是新疆民歌。”毛主席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思。(我意识到)艺术源于人民,也是为了人民,民族音乐只有贴近人民群众,为老百姓所接受、所喜爱,才会有生命力。表演、创作和教学都不能忘了老百姓,是我一生所遵循的艺术方向。


  赵院长(右2)向毛主席介绍黎信昌(左2)、刘德海(左1)。


  我校校友、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生前接受学校采访时,深情回忆1963年除夕夜“中南海”演出的难忘经历。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李华德——毛主席夸赞我们的合唱队唱得好

  我当时在学校担任合唱队的指挥,合唱队以声乐系学生为主,其他系的学生也可以作为选修课参加。那场除夕音乐会来挑节目时,我们的合唱也被选上了。这个演出带有晚会性质,节目中间有休息、也有跳舞。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毛主席叫我坐在他的沙发旁边,非常和蔼地问我:“你叫什么呀?家在哪里?”还说:“你们的合唱唱得好,你指得也好。”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给我举了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例子。他说,齐白石就是学了中国的,徐悲鸿(学了中国的)也学了外国的,你们的音乐也一样,中国的、外国的都要学好,这样才能有新的、自己的(音乐)。这次演出对我们音乐学院来说是一件很重要、很有影响的事情。


  我校指挥系退休教授李华德,回忆起50多年前的那段难忘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采访跋记

  虽然当年应召在中南海为中央首长举办除夕音乐会,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但这一事件无论对于中央音乐学院还是当事人,其影响都十分深远。在以后近60年的办学中,学校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中西合璧”“兼收并蓄”的办学理念,为新中国音乐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本文为原创内容,未经同意禁止商用、转载。文章及图片版权归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所有。



  

  视频采访:王小夕、王歆、王乾越(摄像)

  文:宋学军、李欣阳

作者:   来源:(校史馆)   发布日期:2022-01-04 14:54:25

相关附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