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1956年1月入党)的优秀共产党员,她就是我校钢琴系原系主任周广仁教授。
周广仁教授的名字“广仁”,取意为广仁大德。正如这个名字一样,她用满腔热忱和无私的爱,培育了倪洪进、但昭义、逄勃、盛原、王笑寒等一批批钢琴人才,桃李满天下。
爱钢琴如生命
周广仁原籍浙江宁波,1928年出生在德国汉诺威,幼年随父母回到上海。受家庭影响,她从小就十分迷恋钢琴,常常站在有钢琴的人家窗前,静静聆听从屋里传出的阵阵琴声。因为外语基础好,父亲原本希望她长大后从事外交工作,但是看到她如此痴迷于钢琴,便在她9岁时为她租了一架钢琴,并请中国第一代钢琴家钱琪先生担任她的启蒙老师。周广仁聪敏好学,一年后便进入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丁善德。抗战胜利后,周广仁继续和当时在上海的多位外国钢琴家学习。她就像一棵小树,如饥似渴地吸收每一位老师的精华,演奏技艺日臻成熟。
1948年,年仅19岁的周广仁与当时堪称“远东第一”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联袂演奏莫扎特和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在乐坛上崭露头角。上海解放后,她的那些外国老师纷纷回国,她自己也有意去法国深造。而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后改为华东分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院长贺绿汀的一句:“你留下吧,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人才,国家会培养你的”,则把她留了下来。从此,周广仁的名字便与新中国的钢琴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年轻时的周广仁教授。
1951年,周广仁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参加了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后又赴东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并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回国后她调入中央歌舞团,不久又到中央乐团担任钢琴演奏员。1955年她来到中央音乐学院,在苏联专家塔图良班进修,同时在钢琴系兼职,1959年正式调入学校。
上,1951年,赴东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前排右2),并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下,1951年,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座位中间者为周广仁,其右为喻宜萱。
上,20世纪50年代,周广仁与来校讲学的苏联钢琴家克拉芙琴科表演双钢琴。
下,20世纪50年代,周广仁(左4)在中央音乐学院跟随苏联钢琴家塔图良(左6)学习。图片中还有刘诗昆、赵屏国、陈慧甦、顾圣婴、郭志鸿、刁蓓华等专家班学员。
上,1962年,随中国青年音乐家演出团(赵沨院长带队)赴香港演出(前排坐立右2为周广仁)。
下左,1978年9月,参演储望华钢琴作品音乐会。
下右,20世纪60年代初,与钢琴系老师一起讨论钢琴主科教学大纲(后排右1为周广仁)。
对于演奏家来讲,乐器既是他们表达音乐的工具,也是心灵相契的伴侣,而周广仁更是把钢琴视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即使是那场令人扼腕的事故,也没有成为她和钢琴之间的休止符。1982年5月的一天,一位外国钢琴家在学校举办音乐会,周广仁主动上台帮忙挪动三角钢琴,不料一条琴腿意外折断,使她的右手无名指被当场砸断一节,中指和小指粉碎性骨折。虽然之后经过手术,她的中指和小指保留到原来的长度,无名指却永远短了一节。对于钢琴家来说,手就是全部的生命。面对这场不幸的灾难,周广仁没有抱怨,更没有被击倒。她太热爱钢琴了,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尽快恢复手指功能,重新弹奏心中的音乐。手术后刚刚拆线没几天,她就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练习。两个受伤的手指最初一点都不能动,每动一下都是钻心的疼。后来能动一点了,她就套上医生用的橡皮手套,指头前裹着棉花开始练琴。就这样,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她竟在短短一年的恢复与练习后重登舞台。那晚,在北京大学的礼堂里,肖邦《摇篮曲》抒情、唯美的旋律在她的手指下静静流淌。演出后,她把主治医生请上舞台,那一幕感人的场景,让观众们无不动容。
周广仁断指一年后于1983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办音乐会。
爱学生似亲人
当年刚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时,有人对她在演奏的黄金时期离开表演团体转入教学岗位,感到不理解。其实,周广仁从小就有着一个教师梦,而且很早就开始教学生了。由于父亲的反对,她在学琴的过程中,要靠教比自己小的孩子解决学费问题。她认为,教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弄清楚许多概念和问题,还得动脑筋、花时间去思考怎样改正学生的毛病。克服了学生的毛病,自己在学习上也进了一步。”
平日里,周广仁举止优雅、和蔼可亲,对于那些在北京学习、生活不方便的外地学生,她还会把他们叫到家里“白吃白住”。但在课堂上,她又颇为严格、严厉。可能是受曾在德国留学的工程师父亲的影响,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她都非常严谨,追求完美。她非常守时,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课堂。而每当有学生迟到,她都会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教学中,她注意倾听学生的弹奏,擅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而对于学生的缺点,她也会循循善诱,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她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认为基础训练应包括端正的学习态度,钢琴演奏的明确概念、技法和表现规律,敏锐的听觉,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的能力等等方面。她也很重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她认为,“音乐语言有它本身的规律和文法,必须学会看懂和听懂。学音乐和学外语一样,学外语只会拼读不行,学音乐只知道音符、拍子而不懂音乐的语言、逻辑、内在规律同样不行。” 她还要求学生要广泛涉猎文学及美术、戏剧等姊妹艺术,因为文学艺术在精神上都是相通的。她时常告诫学生:“钢琴最终表现的是文化修养,很难想象一个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却能弹奏好贝多芬、肖邦的作品。事实上,有些人到一定程度就再也弹不上去了,并不是他的手僵硬了,而是头脑空白了。”此外,她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曾为全校学生举办《艺术人生》思政讲座。
2007年5月,周广仁教授为学生们举办《艺术人生》思政讲座。
音乐学院的老师都很爱材,都爱教好苗子。但周广仁从不挑拣学生,从不“掐尖”。无论是尖子生,学习一般的学生,还是那些慕名而来的编外生,她都一视同仁。她认为,“好的教师不是按照一种规格来培养学生,而是善于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教成材。教师的责任是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焕发出自己的光彩,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变成和老师一样。”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周广仁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她爱学生的具体体现。她的学生中有国际比赛获奖者,有和她一样日后走上教育岗位的音乐教师,也有一些人日后并未从事钢琴专业。而无论学生们长大后从事什么工作,周先生在他们幼小心灵中埋下的音乐种子,都令他们终身受益。
王笑寒是第46届德国慕尼黑ARD音乐比赛第三名及特别奖(1997)得主,并曾作为第11届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最年轻的参赛选手一举闯入前6名的决赛。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周广仁眼中,他却是一个“难教”的学生。周广仁是在王笑寒最低谷的时候把他接收到自己手里的,对于这位有才华、有自己的主张,同时也有一定的毛病和问题的学生,周广仁特别注意保护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让他在自己的轨道上尽量做得更好”。
培养了世界著名青年钢琴家李云迪和陈萨的但昭义教授,曾在20世纪60年代作为进修生随周广仁学习。在三年半的时间里,他享受了与正式学生一样的“待遇”。他深深地被周先生的敬业精神所感染,同时也从老师那里获得了钢琴演奏的科学方法,懂得了理解、处理音乐的基本原理。
在周广仁的学生中,现已成为著名旅美华裔青年作曲家的梁雷,可以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出生在音乐家庭的梁雷从小喜欢在钢琴上“编故事”,但是这种“乱弹琴”却被一些钢琴老师认为不够“专业”。对于这个只是喜欢 “玩钢琴”、用音乐“编故事”,基础不是太好、别人不想收的学生,周先生不仅没有拒绝,而且还根据他的特点设计教材,鼓励和支持他的音乐想象力,使他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愈发浓厚。1988年,时为北京市八十中学初三学生的梁雷(后考入我校附中理论学科),在我校举办了一场个人钢琴作品音乐会,周先生亲自组织和主持。梁雷后来赴美学习作曲,最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作为唯一一位青年华裔作曲家,被编入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格罗夫美国音乐词典》。“没有她,我绝不会走到今天”。在作曲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梁雷,一直把周先生看作是改变自己人生旅程的恩师。
上,20世纪90年代初,周广仁与法国钢琴家沃苏拉·赛乐及钢琴系师生合影。
下左,20世纪80年代,周广仁为杨鸣上课。
下右,1988年3月12日,周广仁亲自主持在学校小礼堂举行的“梁雷钢琴小品音乐会”,热情鼓励年仅15岁的梁雷。
上,1994年,周广仁带领马向华、马雯、陆威、李晨音等同学赴美国演出交流。
下左,周广仁与但昭义合影(1995)。
下右,周广仁与学生王笑寒(1997)。
爱事业视天职
周广仁爱钢琴、爱学生,更爱中国钢琴事业。当她接受贺绿汀院长的挽留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时,就承担起了一份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做出奉献的历史责任。这份责任来自于一位钢琴艺术家的本分和良知,也是出于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时光荏苒,70多年过去了,周广仁没有辜负老院长的殷切期望,而她对中国钢琴事业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几乎涵盖了钢琴演奏、教学、理论、创作和国际交流等各个领域,而且其中的很多方面又都具有开拓性和历史性: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1951年),是改革开放后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1978年),是首位在美国29所大学以“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为题进行讲学和演奏的中国教授(1980年),是中国首个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国际钢琴比赛,1994年)的倡导者和历届评委会主席,是中国唯一全国性钢琴专业刊物《钢琴艺术》(创刊于1996年)的主编。同时,她亦几乎是历届各类全国性钢琴比赛的组织者兼评委会主席,是出任美国范•克莱本、英国利兹等国际著名钢琴比赛评委最多的中国钢琴家。
上,担任第六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美国,1981)。
下,担任第十四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英国,2003)。
上,周广仁担任第三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
下,周广仁为来校访问的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进行翻译。
此外,周广仁还情系儿童钢琴教育,长期致力于钢琴艺术的普及工作。她先后创办了“星海”(1983年)和“乐友”(1990年)两所业余音乐学校,经常深入中小学校举办音乐讲座。她还率众弟子举办普及音乐会,编写教材,录制教学音像资料,将钢琴艺术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
上,1991年,主持召开首届全国音乐院校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
下左,20世纪80年代,创办北京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
下右,1980年秋,应斯诺纪念基金会邀请,赴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为期5个月的讲学,宣传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
上,1978年周广仁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下左, 20世纪90年代与“爱乐女”室内乐团演出。
下右,20世纪50年代,在北海公园为群众演出。
周广仁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3)、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993)、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和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2006)等荣誉称号,但她一直都非常谦和、低调。她认为,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伟大的事业,却也是最平实的生活”。
如今,周广仁虽已年逾九旬,但她的心灵,仍然像儿童一般澄澈纯净,她那真诚宽厚、谦虚好学的人格魅力,依旧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无怨无悔。
左,2009年,周广仁教授获得第七届“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右,永远保持优雅、端庄气质的周广仁教授。
文: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