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党建专题网 -> 信息动态 -> 正文
“青年的声音——琴声飘过百年”音乐会成功举办

  

音乐会海报

  2021年6月6日(周日)14点,中央音乐学院《艺“述”百年》系列之“青年的声音——琴声飘过百年”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成功上演。本场音乐会以我校提琴制作中心修复聂耳小提琴的故事为源头,由参与此次修复工作的陈婷副教授主讲,以聂耳的事迹和作品为线索,激发当代党员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音乐展望当下以及未来青年党员对党的忠诚和对于家国的热忱。本场音乐会的曲目选用聂耳的歌曲和民族器乐作品的重奏改编版,演奏使用的乐器均为我校提琴制作研究中心师生手工制作,是现阶段研究的成果展示。

  音乐会伊始,陈婷老师以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导引,开启了本场音乐会的序幕。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所引发的爱国情怀承载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荣光历史,它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我国人民爱国精神的化身。除此之外,聂耳还将创作触角深入到中国劳动妇女、大众儿童、工人阶级等不同阶层,创作了《塞外村女》《大路歌》《开路先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塞外村女》

  开篇曲目是弦乐三重奏《塞外村女》,由我校学生郁庭逸改编,杨菲、祁琳、张佳艺演奏。《塞外村女》原曲为女声独唱,是故事片《逃亡》的插曲,由唐纳作词,聂耳作曲,创作于1935年。旋律中吸收了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音调,刻画了北方妇女单纯朴素、深情而含蓄的性格。此次改编版本为钢琴三重奏,其中对原曲旋律进行多样化重复,主要体现为小提琴声部的节奏加密,生动描绘出农村妇女平凡而繁忙的务农场面;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全新的创作段落,混合使用了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在悠长而深刻的大提琴旋律中,反映出劳动人民身处动荡年代的悲惨与无奈。整首曲目对农村妇女的农忙生活以及所处时代背景进行全方位的描绘,使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接下来,陈婷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聂耳的生平。聂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也是一位革命者,被誉为“无产阶级音乐奠基人”。聂耳在1931年来到上海之后,通过帮助朋友租借唱片获得的酬金买了这把二手小提琴,也正是这把琴,陪伴着聂耳创作出了那些振奋人心的作品。聂耳生活的那个时代,国家与民族所受的屈辱与伤痛时刻警醒着青年一辈,革命激荡着人们的心灵。1933年初的一个深夜,聂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青年党员。此后,他多次以音乐家的身份作为掩护,执行上级党组织交派给他的重要任务。他用音乐为青年们描摹了奋战的方向,为民族指明了一条重获新生的道路。

  《铁蹄下的歌女》

  音乐会的第二首曲目是大提琴与钢琴二重奏《铁蹄下的歌女》,由郁庭逸改编,大提琴演奏者为祁琳,钢琴演奏者为张佳艺。《铁蹄下的歌女》创作于1935年,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全曲旋律悲痛、深情,但又富于强烈的戏剧性。整个作品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被誉为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抒情歌曲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道出了被旧社会压迫妇女们的心声,即使她们被人们贱视,她们的内心也蕴藏着崇高的爱国热情。这份爱国情感在大提琴的诉说下,表达得更加深沉与坚定,也仿佛更加鲜为外人所知。而当大提琴再现旋律时,音区高出一个八度,音乐获得了更大的张力,歌女的形象更加悲壮慷慨,爱国之情尤为浓烈,有同学评价“仿佛听到了歌女的心声”。

  我校提琴制作研究中心团队检查聂耳小提琴

  接下来,陈婷老师以修复聂耳小提琴为例,介绍了提琴制作工艺中“修理”与“修复”这两个相近概念的区别:“修理”指演奏功能和一般外形的修复,而“修复”则是指艺术风格的复原,即修旧如旧;提琴的“修复”要求操作者对琴的制作工艺、所属风格流派、使用历史甚至收藏状况了如指掌,而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提琴修复资质的机构。之后,陈婷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一些她在接触聂耳小提琴期间发生的故事。

  关于本场音乐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云南博物馆希望通过修复,使聂耳小提琴恢复到能够演奏的状态,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的生日献礼。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有幸承担了这项重任。同时,陈婷老师也向大家介绍了我校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成立之初讲起,讲述了其从仅有提琴制作一个专业方向到2013年正式拥有了提琴制作、琴弓制作和提琴修复三个专业方向的发展历程,其中提琴修复专业从2001年开始筹备并聘请外国专家,历经约十年的学习实践终于成熟起来。

  那么聂耳的小提琴状况如何呢?陈婷老师介绍到,这是一把德国工厂琴,做工、用料不算讲究,琴身伤痕累累,展现了岁月的痕迹,可正是在这样一把平凡的小提琴身上,曾经创作、奏响了我们伟大的国歌。提琴制作中心的老师们带着崇高的敬意和最高的礼遇,对它仔细地检查。陈老师展示了提琴制作研究中心高彤彤老师和小提琴演奏家高参接受采访的影像资料。视频中,高彤彤老师对琴进行细致“体检”后认为修复工作将有一定难度,但承诺可以将其恢复到演奏状态并在2019年国庆节时再次奏响。回到北京后,提琴制作中心与云南省博物馆联合制定修复方案,足足有30页之多。

  在陈婷老师讲述提琴修复相关内容的过程中,由杨菲和孙小棠两位同学用两把小提琴在演奏聂耳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卖报歌》。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旋律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音调,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其对光明的渴望。

  之后,陈婷老师向大家介绍了聂耳小提琴存在的问题,如琴体开胶、尾绳老化、弦枕缺失,指板安装错位,琴弦老化生锈、面板裂缝、脱漆等,并展示了对应的计划解决方案。在研究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琴制作中心的师生们深知修复任务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在聂耳精神和事迹的鼓舞下齐心协力制定出一套解决方案。虽然还没开始真正的修复工作,但老师们仍然很荣幸能够承担这一神圣使命,并为之时刻准备着。聂耳的音乐今天依然能够为我们的工作注入强大动力,他的音乐也必将继续激励代代青年的奋斗人生。

  《彩云追月》

  本场音乐会的第四首曲目,是由郁庭逸同学改编的弦乐四重奏《彩云追月》,表演者为杨菲、孙小棠、杨佳林、祁琳。《彩云追月》最早见于清代,系著名的粤音曲谱。1932年,聂耳同任光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定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它也被称为我国“民族乐队轻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彩云追月》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同一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表达了救亡运动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陈婷老师语重心长地向大家讲述道,聂耳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革命斗争中,他创作了一系列代表中华民族呼声、充满感召力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革命歌曲,为革命音乐开辟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出席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仅为28岁。在这次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自己的纲领和奋斗目标,这宛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深深地吸引了广大青年。百年恰风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有志有为青年的奋斗史。在共产党成立后的百年征程中,一代代青年党员初心不改,紧跟着党坚毅前行。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实现了全面攻坚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展望2035年,我们气势昂扬、大步向前,必将吹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号角。

  陈婷副教授讲述聂耳生平

  本场音乐会以一曲十分欢快的《金蛇狂舞》结束,由周宏德改编为弦乐四重奏,表演者为杨菲、孙小棠、杨佳林、祁琳。《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使用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演出的最后,本场音乐会的主策划人梁黛卿同学上台发表了感言: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在这个时刻重提聂耳和他的小提琴,是希望与各位共同回顾聂耳作为一名党员,身体力行,时刻谨记党员身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光发热,同时也希望我们年轻的一辈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着党的脚步继续砥砺前行!

  主创人员合影

 

 

文:张琳妹、范悦晴

作者:   来源:音乐学系   发布日期:2021-06-29 10:48:16

相关附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