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应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邀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程伟副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音乐厅为全体师生进行了一次富有启发意义的思政讲座。
程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学、基本国情和干部教育,参与《干部教育培工作条例》等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主持省市、学院课题研究多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5项,在教育学、管理学、干部教育方面发表论文数十篇。
当天,附中全体师生聆听了讲座。程伟老师讲座的主题是《从梁家河走出来的大国领袖——学习青年习近平,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包括习近平到梁家河的时代背景、过五关、入团入党、窑洞里的读书人、担任村支书、推荐上大学、三回故乡、村民心目中的习近平、习近平的梁家河情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路等十一个部分。程伟老师为大家生动而富有深情地讲解了一个大国领袖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如何自我反思、如何生活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心志、如何成长的过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习近平当时为北京八一中学学生,立刻报名立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被组织安排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时那种情况下(父亲在关押,生死不明;母亲接受改造;自已戴着一顶“反动学生”的政治帽子),经历了生活上和心理上的诸多不适应后,习近平开始真诚主动地去和村民相处,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正是经历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观、思想关的磨砺,使习近平适应了农村生活,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也让他形成了“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群众观。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接受艰苦环境的锤炼是基本条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生活能够造就一个成功的人,也可以将一个人压垮,关键是你面对苦难生活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苦难生活经历就是人生的一种宝贵财富。
2013年青年节,他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习近平看来,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在梁家河期间,习近平先后八次申请入团,十次申请入党,经历了百般曲折,终于如愿入团、入党,并担任了村支书。在村支书任上,他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了好几件大事:修建大口井,解决农民吃水、农田灌溉问题;打坝造田,解决村民温饱问题;大办沼气,解决村民没有燃料做饭和照明的问题;创办铁业社,增加集体收入;创办裁缝部,解放妇女劳力;办理代销店,方便群众生活;开办磨坊,终结了梁家河人推磨、驴拉磨的历史。
2003年习近平接受《东方之子》栏目采访时说:“我从陕北出来,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一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2004年在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组的节目中,习近平谈到“插队本身就是一个标志,界定一个阶段。插队之后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之后,如果说我有什么真知灼见,如果说我们是走向成熟,获得成功,如果说我们谙熟民情,贴近实际,那都源于此,获于此。”
习近平同志上山下乡,在梁家河锤炼的时候,与当天在台下听讲的学生年纪相仿。程伟老师用一代领袖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如何志存高远,报效祖国;如何艰苦奋斗,实干担当;如何勇于创新、奋发有为;什么是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演讲、座谈等方式与青年频频互动,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习近平同志更是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青年学子“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青年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勇往直前。”
当天讲座,非常激动人心。掌声响起数十次。这种现实题材的励志故事,让我们的学生思考自己的前途、重塑自己的人生。正如讲座结语所说“青春不是用来挥霍而是用来奋斗的!”相信全校师生会在领袖光芒的引领下更加砥砺前行、奋发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