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2年7月20日, 在郝维亚、陈岗、史付红、周娟及刘丽丽五位老师的带领下,作曲系30余名学生乘火车自北京站出发,赴延边朝鲜族自治区采风。一路上整个车厢里充满了师生的欢声笑语。
采风是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传统,按照惯例,每届的本科生均有一次集体采风的机会,旨在吸收地方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以此获取灵感并融入创作。此次采风的成员中包括我系四名教师党员和五名学生党员,这也是我系党总支部的一次活动。对于08级学生,这是毕业前最后的一次集体之旅,更显得弥足珍贵。
初入延吉,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微凉的气息。这是一座属于北方的城市,雨后的地面潮湿而洁净,风送来湿润凉爽的空气,令蜷曲于车中足有24小时的我们精神为之一振。
延吉是一座建设中的城市。我们的到来恰逢延边自治州即将迎来建州60周年,沿街的建筑上很多都搭着钢架与布帘。即使在雨后潮湿的阴晦天气里,工程车也运转不辍,显示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远离北京,这座城市并没有喧闹的人海与车流,一行空驶的出租车缓缓行过,仿佛是这座城市生活状态的写照。
朝鲜冷面是延吉的名吃之一。当我们来到这家位于闹市的餐馆时,大碗大碗的冷面已然上桌。冷面之冷确实名不虚传,甚至为了证实其冷,店家还特地在每碗冷面中放入冰块,冷面一旦入口,沁凉之感不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香咸酸冷的汤汁,以及劲道十足的荞麦面,配着沙参或桔梗吃下,别有一番香辣滋味,这便是我对朝鲜族美食的第一印象。
我们下榻的旅馆位于市区内,不大但干净清爽。尽管由于60周年改造之故而搭满钢梁,但内在设施却丝毫不受影响。我们一行三十多人一旦入住,宾馆内便四处充满了熟悉的欢声笑语。
采风是我们的重头戏。行程的第一天,我们便来到延边歌舞团,欣赏了朝鲜族的独特乐器。朝鲜族的乐器乍看上去并不突出,由于受中原文化影响,朝鲜族的乐器基本都是承袭自汉族,并没有与众不同的外观。然而与汉族的民族乐器不同,朝鲜族乐器保留了更多的古朴之风,也进行了与汉族民乐不同的改良,这使得朝鲜族民族乐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
长鼓是朝鲜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左右因鼓皮不同而音色相异,两侧相互配合,鼓身也分为多种形制。牙筝是一种独特的乐器,外形似筝,却以弓拉奏,其音空涩幽怨,别有韵味。奚琴形似二胡,以蚕丝为弦,把位的不固定使得它音声多转折,竟似人语。薜荔是一种罕见的吹奏乐器,器身极小却极响,有着萨克斯一般的声调。伽倻琴与古筝极为相似,但弦质地独特,声音类似竖琴。横笛也是朝鲜族常用乐器之一,在现代的加键改良后,它已经不再有传统的音调,而发出近似长笛的声响。
在结束对乐器的讲解和演奏后,同学们纷纷走近,亲自试验乐器的音响,并要求演奏员进行试奏。尽管地处朝鲜族自治区,一部分演奏员的汉语并不是很好,然而他们依旧尽量依照同学的要求,耐心细致地一一做了演示。
朝鲜族乐器带给我某种奇妙的感受,一方面,它奏出的是来自于不同民族的音乐,给我的感觉陌生而新奇;另一方面,它又沿袭自汉唐时期的宫廷与民间乐器,甚至连制作工艺与选料都与汉唐时期类似,仿佛是在时间侵袭下而不毁的遗存,每一次敲击与震颤都是历史的映照。
二
朝鲜族的乐器非同寻常,而朝鲜族的音乐与歌舞更独具特色。在踏入延吉的第二天,我们便驱车前往延边民族歌舞剧团,聆听甚至学唱朝鲜族人的独特的音乐与民歌。
朝鲜族民歌流传已久,《阿里郎》、《桔梗谣》等均是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而随着《大长今》等韩国古装剧的热播,带有三分拍特征的朝鲜族传统歌曲更是风靡一时。此时身在延吉,我们也自然而然想起了熟悉的曲调,然而对于朝鲜族本地人来说,这些所谓的“民歌”早已经过修饰与包装,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在朝鲜族的传统中,唱、跳、演为一体,既然唱起民歌,自然少不了舞蹈与器乐伴奏的衬托。《阿里郎》是我们最熟悉的朝鲜族民歌之一,然而不同于熟知的曲调,在朝鲜族的传统中,《阿里郎》随着所处地域的不同,其音乐的变化也多种多样。“南缘山城与真岛阿里郎”便是《阿里郎》的变体之一,与一般的《阿里郎》相比,“南缘山城与真岛阿里郎”显得更为雄浑有力,其音调更是与一般的《阿里郎》全然不同。伴随着长鼓嘹亮的敲击声,演唱者在舞蹈的同时唱出或沉郁或高亢的音响,与我们所熟知的《阿里郎》歌谣式的柔美相较,的确有着非同寻常的古朴气韵。
《桔梗谣》也是广为传唱的朝鲜族曲目之一,而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桔梗谣》却更为传统,与它古老的原始版本近似。同样在长鼓的伴奏下,我们所熟悉的《桔梗谣》旋律中增加了数处修饰,而刚劲的舞姿与歌唱者山歌般的音调则使得原始版本的《桔梗谣》显得更为悠长。
欣赏过后,随之便是学习。由于朝鲜族民歌集唱舞为一体,对于舞蹈动作与歌曲的结合有着更高的要求,素不擅舞的我们不禁有些手忙脚乱。我们所学习的舞蹈为《桔梗谣》,与传统版不尽相同,这是更接近熟知曲调的另一版本。在跟随音乐节奏摇摆的同时,手部也要按照音乐与歌词的变化做出不同的手势,这种调动全身并同时演唱的配合方式顿时让没有舞蹈经验的我们忙成一团,而朝鲜语歌词的记忆也并不简单。好在曲调相当熟悉,经过多次的练习与配合,我们也能有模有样的唱演起来,舞蹈姿势与唱腔学了个十足十,倒也颇有业余群舞演员的风范。而随后老师居然也加入进来,与我们展开了“舞蹈比拼”,轻松的氛围引得同学们笑声阵阵。
三
对于此次采风最后的长白山之行,同学们期待已久。然而待到出发时间将近,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长白山之行也意味着此次采风临近尾声,回忆起前两日的学习与欢声笑语,心中犹有不舍,仿佛这一切来得过快过不真实。
作为中国名山之一,长白山的美景备受称颂。杜鹃花、地下森林、温泉的景观皆值得一看,然而最为著名、亦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致,则非天池莫属。每个见过天池的人,都对天池之美赞不绝口,然而想真正看到天池,却也绝非易事。长白山上风云变幻,气候难测,往往登山时阳光明艳,待攀上山顶则天气骤变,一旦顶峰云雾缭绕,想观赏天池也就成为奢望,只能看着笼罩白雾的山头黯然而去。我们此番远来,自然是不愿错过天池之美,然而至于是否能够看到,也是心下惴惴。
清晨六点,我们便在巴士上准时集合。长白山距离延吉有四个小时的车程,如果不尽快出发,误了时间,不仅会与长白山密集的人流迎头相撞,更有可能遭逢午时的云雾缭绕,最后落得黯然而返。坐在巴士上,望着阴云笼罩的延吉市区,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长白山的境况,顿时心中不安。
“你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然而,车刚刚启动,司机便笑呵呵的对我们说。作为旅游大巴的司机,他常年往返于延吉与长白山线路,对于长白山的境况也是了如指掌。据说,前几日长白山地区普降大雨,整日阴云缭绕,他所负责的几拨游客也均失望而归。然而近两天大雨已停,山头更是从今日开始云消雾散到天池的几率也大大提升,实在是非常幸运。听到这里,我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连早起的倦意也随之消解。而司机也热情健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长白山的景观与风俗,让四个小时的车程不再那样难熬。
想看到天池,乘车上山不失为一种捷径,然而到了入口处我才发现,天池的游客数量远超过我的想象。据说,这个时间并不是游客聚集的高峰,然而密集如织的人流依然让我吃惊。三两个一组或四五十人的团队排在一起,或买票或手握车票焦急地在检票口等待,无处没有人群,竟像一个热闹的市集。而我们也在检票口排队等候,在漫长的时间里靠对谈来消磨时光,言语中充满对天池的期待。
上到山头,汽车已不能再走,然而距离天池尚有一段路程。由于海拔过高,山顶已不见植被,只有岩砂般的道路与阶梯,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群。我们跟随着陈岗老师的旅行旗指示,随着人群缓慢攀登,一旦向下远望,则林海与层云尽收眼底,山路上的人群仿佛一道细线,颇有一览众人小之感。由于四周尽是陡坡与峭岩,同学们虽然有说有笑,但也不敢动作过大,遇到难以走过之处便互相扶持,生怕稍有闪失,闹得“一失足成千古恨”。
当人群突然行进到某处时,却突然止步了,行走在前方的同学也发出阵阵感叹声。我停下脚步,随着人群的目光向前张望,不由得为之屏息。
天池已经近在眼前。
映入眼帘的,是一潭极为广阔、又极为澄澈的蓝色湖水。水面平静无波,在碧绿与砂色山岩的掩映之下,如莲叶初露,又似映照天空的明镜。凝视湖水,仿佛一切烦躁之事均就此消解,所余下的唯有宁静与无尽的广博之海。
天池之美令人屏息,拍一张完美的集体照留念自然再好不过。在集体的力量下,我们很快占据了一个山头,而带队老师更占据制高点,用旅行旗吸引众人很快聚齐。我们这样一个人数繁多的集体,在天池边闹哄哄的留下了最为珍贵的回忆。
当列车缓缓驶向北京时,我的心中犹自回忆着采风的光景。吃着美味的朝鲜族饭团,与同学们聊起采风中的种种趣事,时间仿佛转瞬即逝。在这次采风中,我们学习了朝鲜族的民族乐器与歌舞,也体验了别具特色的朝鲜族风情与山水。然而与此同时,这也是我们毕业前最后的一次集体旅行,对于即将迈入大学五年级的我们来说,每一次活动都值得珍惜,而此次的延边采风,也将是我们在学生时代所能保留的最后也最为珍贵的集体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