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党建专题网 -> 学生党建 -> 正文
记参观国家博物馆

  2011年3月1日,北京乍暖还寒。新国家博物馆落成的消息刚刚一出,我们学校学生处、团委便组织大一新生前去参观。空旷的天安门广场聚集了不少学校的学生、社会团体,与我们一样,都是来为新国博“捧场”的。传说中的国家博物馆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疑问与期待。

  在我们好奇的注视下,焕然一新的国家博物馆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气势恢弘,比起其他的广场建筑毫不逊色。走进宽敞大厅,一派崭新之气象扑面而来,人群被震撼得刹那收声,纷纷驻足,仰头流连。整个大厅的设计既保持了建国后重要建筑的庄重、简洁、大气,又有许多充满传统意味的小细节,例如七扇镂空铜门,选取古代青铜器物纹饰,从镂空花纹向外看,能清晰地看到雄伟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巍峨的人民大会堂;在大厅南北向,几十个传统的藻井一字排开,勾勒出长达330米的艺术走廓。  

  10点整,所有观众列队站于大厅,李长春等许多中央领导们依次讲话,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博物馆这样的文化事业的重视。这时我注意到正面墙上有一幅异常壮观的浮雕,人物众多,巨大而精致,从动作到表情,都被赋予了一种坚韧果敢之气。后来我才得知,这是艺术大师徐悲鸿在40年代创作的油画《愚公移山》。如今,油画变成浮雕,那国运艰难时期特有的悲忍抗争精神,一如雕石,弥久不灭而耐人寻味。

  开幕仪式后,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踏上大厅一侧的宽大楼梯,犹如被张开的臂膀拥抱。展览包括三层,以迂回长廊的形式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最波澜壮阔的世纪历程。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文物,仿佛打开一本立体的历史画卷,我们自幼熟悉的种种人物、事迹、事件一一地“浮现”在眼前。比如栩栩如生的地道战微缩模型,几可乱真的纺织女工蜡像,一张展现八路军劳动的小素画......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有的展品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声像一体,非常逼真赋予动感。走完长长的“复兴之路”,我的心陷入了历史的沉思与遐想之中。

  近年来,我国国力增强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国家开始抓文化软实力,国博工程即是例证。历时四年、耗资25亿的国家博物馆扩建工程,可谓是一项举国瞩目的大工程。从硬件到展品质量,都堪称世界一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本应以文物藏数傲然于世,但世界最有名的三大博物馆却没有中国的名字。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虽然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世界上是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但与梵蒂冈、美国大都会、法国卢浮宫等博物馆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短暂的国博之旅结束了,却勾起了我对它浓厚的持续关注欲。由于博物馆文化在国内并未普及,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到博物馆看展览”还是一件很陌生的事情。鉴于此,新国家博物馆提出走“亲民”路线,力求打造一个易于与大众交流的文化平台。取于民之财,做惠于民之事,这显然比形象工程更得民心。据报道,近期将有“古代中国”等多个专题艺术系列展览要展出,下个月还有与外国合作的多项展览,如《启蒙的艺术》等,这样高质量的展出,真是令人期待。 

                                               

作者:音乐学系 赵婉婷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7-07-05 10:12:40

相关附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