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整整三年。三年里,汶川一直在坚忍不拔地成长,在重创之后重新出发的征途上,汶川有着怎样的新发展?“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通过全国106所高校的125名大学生记者深入灾区采访考察、记录灾区的人、事,以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近距离、全方位地向社会呈现灾区灾后重建的最新情况。笔者有幸作为学校唯一的代表,见证灾后重建,弘扬时代精神。
2011年4月14日,我来到了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三天时间跟随“走进美好新家园——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活动安排,走进汶川,看到了灾区三年来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4月14日晚上,在成都金牛宾馆举办了四川灾后重建报告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严卫东作报告,向我们展示了灾区用三年的时间完成“最漂亮的是房子,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
4月15日早上9点,是“走进美好新家园”活动的启动仪式。四川省常委总工会主席李登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四川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王宇坤,四川省人大政协副主席吴正德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活动还设置了微博墙,大家即时传播着新闻、图片、感受等。最令人振奋的就是百所高校的校旗入场,100多面校旗随着音乐舞动,看着自己学校的校旗我感到特别自豪,同时也感受到责任的重大。启动仪式结束后,我们就驱车深入汶川。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周长奎、团省委副书记罗振华等领导也随行指导。三年前满目疮痍的新闻图片还历历在目,今天汶川的样子让我充满期待。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这里是全国羌民族集中聚居区,是国家羌族文化体验区,是通往九寨黄龙景区、藏区、发达地区的主要通道。境内资源丰富,文化厚重。走进汶川,会享受到独特的集自然、生态、藏羌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短程特色旅游和城市度假休闲旅游。可以去追溯世界上最古老的羌文化,绚丽的羌族刺绣;欣赏经历千年不到的羌寨、碉楼仍在雪山下耸立,被称为世界桥梁先驱的悬筒和溜索仍在峡谷上空弥香。
在汶川的行程一共有两天。笔者先后来到了漩口中学遗址、汶川青少年活动中心、中滩堡大道、绵虒镇、汶川博物馆、汶川一中、水磨镇等地方。见证灾区重建奇迹的同时,深切感受到灾后经济发展中旅游业的支柱地位。据介绍,汶川经济发展快速恢复振兴,其中就要建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2010年汶川旅游收入达6.18亿元,同比增长2.04倍。
漩口中学遗址。漩口中学曾经是阿坝州的一所重点中学。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该学校发生陷落,只有位于中间部位的教学楼楼梯没有发生垮塌,保持了震前的位置,上面的国旗在高高飘扬。漩口中学的废墟被作为遗址完好的保留了下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也是中央周年祭奠仪式会场。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安放着一个硕大的表盘,时间定格在14时28分。纪念表盘西侧,矗立着一面地震记事墙,墙上铭文记述了这场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中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如今,漩口中学遗址已经成为震中的标志性建筑。
绵虒镇。在进入绵虒镇的路上,首先经过雄伟的大禹祭坛。大禹文化旅游区是中华人文先祖、圣王大禹的故里,是大九寨国际精品旅游西线必经之路,其历史文化厚重、人文风情独特、自然景观壮美。整个景区建筑均采用汉式风格,其含义有二:其一大禹为华夏民族之始祖,二是汉代建筑雄伟,大气之风格与大禹精神十分相符。景区铺装均采用白麻花岗岩,庄严而厚重,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肃穆的祭祀气氛。此外,景区内散布了历朝历代歌颂大禹诗文的石刻,进一步烘托出整个景区的文化氛围。绵虒镇中的三官庙村利用国道213线的交通优势,发展特色餐饮,形成了美食一条街,远近闻名。据介绍这里着重发展庭院式经济,村内房屋以外的空地有蔬菜大棚和一片片的樱桃园,不仅维持了农民的生活,也为旅游带来的新的氛围。
汶川县博物馆。博物馆这样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城乡居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这里用文化的形式记录下了汶川的文化印记。博物馆的大厅中央是汶川的立体规划设计展览模型,发达漂亮。两侧都是图片,一边是灾害发生时的惨烈,一边是重建的场景。楼上的展厅,具体展示了各类高科技的图片、视频。告诉我们汶川人民攻克时限,创造奇迹;浴火重生,美丽依然。“恢复重建的过程,是一个原地起立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起跳的过程。”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给灾后重建标注了新的高度。坚定坚强坚韧!“5+2”、“白加黑”、“三班倒”,汶川10万藏羌回汉各族人民一砖一瓦,重建灾后新家园,一锄一犁,耕耘新的生活。700多个昼夜不息,“汶川精神”和“广东速度”相得益彰,重建工作与援建工作相伴相随,注释出波澜壮阔的史诗,同心共创世人瞩目的“汶川奇迹”。博物馆虽然静止着,但很全面、深刻的让我们对汶川三年的路了解得更清晰。一座博物馆,用文化书写了三年来汶川人民、当地政府、全国人民的行动与成果。
水磨古镇。水磨距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约30公里,离震中映秀不足10公里,距成都约70公里;将来青水公路(青城山至水磨)开通后,只需十几分钟便可抵达都江堰。交通便利,利于发展旅游。同时,在重建中水磨镇融入传统工艺和现代建筑技术,民居修旧如新,屋内设施现代,打造成一条风情浓郁、特色鲜明的西羌文化古街。水磨镇的重建以旅游为特色,环境优美,宛如江南小镇、丽江古城。据介绍,水磨镇是集羌、藏、回、汉等各族聚居的农业大镇和工业大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水磨镇被全球人居论坛理事会授予“灾后重建最佳典范”的荣誉称号。水磨镇的另一大特色体现在少数民族的融合,民俗文化的融合。建筑样式,买卖经营,衣着打扮等等吃穿住行都体现着各自的民族特色,而且又相得益彰。离开水磨镇,很多人都恋恋不舍。美丽的古镇和的民族风情留住了大家的心。相信水磨镇的旅游会越办越红火,人民也将走出地震的阴影过上殷实的生活。
汶川旅游业的目标是 “观田园风光、赏藏羌风情、品农家风味”,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特色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和幸福魅力村寨建设,倾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名族风情浓厚的旅游产业。据介绍,在我们离开后的4月20日,汶川旅游节盛大开幕。网上的新闻报道:这天的汶川水磨镇锣鼓震天,彩旗飘扬。全镇人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迎来自全世界的客人,这些客人包括世界三大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组织)、WTTC(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和PATA(亚太旅游协会)、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主管部门、协会组织以及来自对口援建省市的600名中外嘉宾代表,他们还分别赴汶川映秀镇、茂县牟托和坪头村进行了参观和考察。
回想起在汶川县博物馆时,团省委宣传部部长杨志远老师为我们深刻讲解,深情朗诵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山河破碎,青山失色,生民罹难,家园尽毁。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大爱广东,率先援川,机制创新,一市对一乡镇。仁人志士,抛别妻子;菁华男儿,拜辞高堂。顶酷暑而入汶,探艰险而临渊。帐篷为庐,板房是家。赤诚满怀,他乡即是故乡;情爱盈身,人心即是我心。攻艰克难,何妨昼夜之更替;时不我待,岂容春秋之代序。泱泱华夏,尧邦禹甸,广东援建,可圈可点。科学援建,先行先试,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三年任务,两年完成。丹心碧血,写就春秋乐章;丰功伟绩,垂缨日月光芒。粤汶情深,心手相连。天下为公乃至道。造福一方天地宽。金秋在野兮,韶光辉煌;博爱如斯兮,幸福弥彰。。。”这是此行留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4月17日上午,各路领导和学生回到成都,召开了总结座谈会。同学们经过一夜的辛苦做汇报,只是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汶川小组展示了音频、电子书;青川小组展示了视频;北川小组展示了报纸。活动在同学们精彩的汇报中结束了,下午我也依依不舍的踏上了返京的火车。
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汶川,这个曾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正在蓬勃发展旅游业,正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