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记“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评委音乐会:小提琴三部曲”

  自“2012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开幕以来,整个赛事活动已经进行了一多半,不仅各位参赛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精彩纷呈,而且期间每场音乐会和讲座也带给观众不断的惊喜。今晚(2012年4月12日)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更是因其非同寻常的策划而令人期待。音乐会上,担任本届梅纽因比赛评委的三位大师——服部让二、奥利维尔·查理和海宁·科瑞格鲁德——将携手中国指挥家杨洋执棒的中国爱乐乐团,为听众奉献三部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届时,三位当代小提琴大师将与几个世纪前的三位作曲大师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随着时间逐渐临近音乐会开始,音乐厅内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观众由于期待而变得兴奋起来。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今晚的第一位大师、奥地利籍日本小提琴家服部让二与中国指挥家杨洋登场。服部让二将演奏的作品是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只见当乐队全奏的呈示部响起时,服部让二本能地进入戏剧性角色中,他那类似于歌唱的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令人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是在欣赏莫扎特的歌剧。笔者不禁想起美国钢琴家、音乐学家查尔斯·罗森对莫扎特协奏曲的评价,他认为,莫扎特协奏曲中的独奏者比以往任何作曲家的协奏曲在各个方面更像歌剧中的一个角色。服部让二似乎以其小提琴演奏家和歌剧指挥家的双重身份,更为深切地领悟到了作曲家的歌剧与协奏曲这两种体裁间的这种关联。因此,不仅是身体语言,服部让二对这部作品的整体诠释,都凸显了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式的戏剧性。或许莫扎特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这样被演奏,或许这位骨子里充满戏剧幻想的大师就是为了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而创作呢?

  遐想间,今晚的第二位大师、法国小提琴演奏家奥利维尔·查理被热烈的掌声迎上舞台。在弦乐简短的引子之后,小提琴独奏主题异常简洁有力地在G弦爆发出来。19世纪法国作曲家圣-桑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小提琴与乐队作品《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把观众引入另一个视听世界中。作为作品的诠释者,查理似乎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与作曲家同作为法国人,他能够以文化“局内人”的身份来理解自己的音乐文化;另一方面,由于查理身处于21世纪的今天,因此,要理解作曲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法国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又不得不作为文化“局外人”。然而,正是由于作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阐释者身份,查理对圣-桑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阐释既地道又富于现代气息。此外,查理对快板乐章干净利落的处理风格,特别是精湛的运弓技巧,以及游刃有余的自信气质,给人以尤为深刻的印象。

  今晚的重头戏是挪威小提琴家海宁·科瑞格鲁德带来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堪称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一直以来都受到小提琴家的青睐。然而,在一场音乐会中完整地演奏这部协奏曲的全部三个乐章,绝非易事,它是技艺与体力的双重考验。与这场音乐会上演的前两部协奏曲相比,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协奏曲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的长气息旋律,而这种长气息的旋律写作,一方面适宜发挥弓弦乐器的长处,另一方面,则是对演奏者内功深度的考验。事实证明,科瑞格鲁德对这部协奏曲的阐释是不负众望的。那精湛的技艺、富于磁性的音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令在场的所有观众不禁为之喝彩。最后,科瑞格鲁德在观众的热情相邀下,又加演了一首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情调的抒情小曲,以示对观众的谢意。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盛会,三位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小提琴演奏大师,以不同的背景和身份,对来自古典和浪漫时期的三部经典小提琴协奏曲进行了富于个性的阐释,完成了一次当代音乐阐释者与近代音乐创造者之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作为聆听者的我们,通过感受演奏家的阐释,似乎也自觉地加入到这场空前的对话中。而这一切都无需语言,只需听从音乐对心灵的指引。此时,笔者似乎更加理解梅纽因爵士曾说过的那句话:“通过音乐,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和所有的人类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音乐学系 王丽君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2-04-17 15:31:31   发布日期:2012-04-17 15:29:0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