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显千秋艺惊人、音乐灵魂驻神州
——记北京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青年组决赛

  2012年4月15日晚,第十五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来自美国的肯尼斯·亚瑟·瑞肖(Kenneth Arthur Renshaw)最终获得了青年组的冠军,韩国选手李知恩(Ji Eun Anna Lee)、美国选手阿莱克斯·肯尼(Alexis Kenney)以及中国选手郭思言分获第二、三、四名。

  正如评委会主席帕梅拉·芙兰克(PAMELA FRANK)所说,比赛的名次并不是划分音乐艺术的唯一标准,每一位选手的演奏都精彩绝伦。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拥有着完美而独特的音乐灵魂。

 

逻辑清晰、技巧精湛 —— 记中国选手郭思言

  郭思言是本轮比赛第一个上场的选手,他的决赛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四大经典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几乎所有的小提琴大师都录制过老柴的这部巨作,而郭思言显然花了很多精力去揣摩对比各个版本的优点,并汲取精华、为己所用。这使得他的演奏带有奥依斯特拉赫的浪漫色彩、米尔斯坦的忧郁气质以及海菲茨般严谨的构思与技巧。

  受到拉罗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老柴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郭思言很好的把握了这种风格,例如在第三乐章中,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韵律被充分演绎,他将大段高难度的双音换把、快速短弓等技巧演奏得游刃而余、生动的描绘出一幅人们欢庆节日的画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更值得一提的是,郭思言对作品结构的把握非常到位,例如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在他的演绎之下紧凑而富有逻辑,再现部中,当那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格的旋律再一次出现,一种强大的满足感充溢心脾;虽然小提琴通常不善于演奏和声,但郭思言对和声进行也有所安排,使其演奏不但结构清晰,且富有立体效果。

  可能是比赛的曲目量较大,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还来不及解决,例如小音符在高把位的发音、音准都有待完善,与乐队之间的配合也稍显牵强,也许这是失分的原因之一吧。

 

自然之声、诗人情怀 —— 记美国选手阿莱克斯·肯尼

  随着独奏小提琴奏出那略带悲婉色彩的幻想式主题缓缓飘入,阿莱克斯·肯尼演奏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宛如一幅风景画,将我们带进了那沉静、幽暗的北欧,湖泊、森林、夜幕、星空,无一不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继帕格尼尼的“炫技派”小提琴演奏之后,西贝柳斯的这部协奏曲虽然对小提琴演奏有着极高的技巧要求,但其作品内涵绝非停留在华丽的技巧上,相反,它更像是一幅富有民族气息的图画,一首来自心灵深处的诗歌。阿莱克斯·肯尼的演奏细腻而含蓄,一些技巧性的段落,例如和弦大跳、双音移指、双声部装饰音等被其演奏的自然流畅,不留痕迹,他始终用心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绝不矫揉造作或刻意渲染。

  从初赛的巴赫《E大调第三组曲》到半决赛的《帕格尼尼风格——为独奏小提琴而作》,阿莱克斯·肯尼在演奏中流露出的音乐灵感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决赛中,我们又看到其理性的一面:为了展现出不同的音色变化,他细心的安排了不同的揉弦方法、不同的弓弦接触角度。例如第二乐章中,在木管那叹息般的背景之下,阿莱克斯倾斜弓杆,使用很少的弓毛接触琴弦、紧靠指板,配合精致的“手指揉弦”,那略带神秘的忧郁旋律缓缓奏出,回忆色彩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阿莱克斯·肯尼与乐队间的合作天衣无缝,但他却不能以一个独奏者的身份带领乐队推动音乐的发展。专注于音色的变化而疏于力度的对比;关注横向旋律的流动但缺少和声的安排,使其在演奏第三乐章的舞曲部分时结构不够紧凑,音乐略显单调。

  

大气自信、激情四射 —— 记韩国选手李知恩

  《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在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上世纪中叶,苏联处于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首协奏曲正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整部作品充满了紧张、阴沉、纠结、怪诞的色彩。年仅17岁的李知恩以超乎常人的自信与成熟将这种复杂的情绪表现得非常完美,以她奔放张扬的个性带动着听众的情绪,以她富有磁性的声音冲击着听众的耳膜,一气呵成,令人震撼。

  这部具有交响性质的协奏曲以它丰富的配器手法而闻名,但这同时也给小提琴家们的演奏提出了难题,李知恩以她特有的果敢和自信,以不变应万变,坚定的重复描绘着主题的性格。在第二乐章强烈急速的乐队背景中,李知恩大胆的演奏描绘出一种魔鬼般的狰狞与辛辣,在错综的声部、复杂的色彩中傲然挺立,包含着强大的生命力。

  李知恩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娇小可爱的女孩,但其演奏却有着男性化的力量与爆发力,年轻的她将这部内涵深邃的巨作演绎的游刃有余,从第三乐章的“帕萨卡利亚”舞曲到第四乐章的“布尔列斯卡”舞曲,李知恩从容的控制着音乐的韵律,并使用一系列尖锐的声音、夸张的力度变化、狂野强劲的节奏展现着抑郁、纠结、扭曲的音乐性格;继而,李知恩运用小提琴D弦、G弦高把位所特有的音色效果、特殊的和弦功能连接挑战着小提琴演奏的极限,这一高潮技巧艰深、气势磅礴,却蕴含着崇高的哲学思想,暗示着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为形式主义作曲家的代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通常是以理性支配感性,所有的音符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是李知恩近乎完美演奏中的一点不足,在连续大段的高潮后,理性的控制稍显欠缺。此外,强大的表演欲望使得李知恩将小提琴始终置于独奏的地位,这样的处理接近于古典协奏曲的演奏原则,而在这部作品中,独奏者则更多的应与乐队相平衡。

  

热情洋溢、扣人心弦 —— 记美国选手肯尼斯·亚瑟·瑞肖

  在前面几轮的比赛中,肯尼斯·亚瑟·瑞肖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选手,如果说之前的表现还不够完美,他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摘得桂冠确是当之无愧的,这不禁让我们体会到评委们独到的音乐判断力,感受到国际大赛评审所应有的公正与高度的水准。

  相比阿莱克斯·肯尼那富有自然气息的诗意演奏,肯尼斯·亚瑟·瑞肖的慢板乐章让我们看到的是西贝柳斯精神的另一面:抒情外表之下的坚韧心灵。第二乐章的中段,木管与铜管交织的双声部旋律持续下行级进,而小提琴演奏的换指八度,却以带有鼻音的色彩不断上行级进,这一处理充分地刻画了西贝柳斯特有的复杂心理特征。

  肯尼斯·亚瑟·瑞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选手,不论是音乐还是技术,他都可以轻松的完成,同时始终关注并依附于整体的音乐布局。对音乐整体感的良好把握以及对乐队熟练的驾驭能力,使其演奏拥有强大的气场和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尤其是第三乐章,那首狂野的波兰舞曲,肯尼斯的演奏充满了不尽的活力,快速的连顿弓、激烈的跳弓、短促的双音大跳、透彻的人工泛音、复调性的双音进行等等高难度的技巧,配合乐队与独奏小提琴间的竟奏,此起彼伏,高潮迭起,直冲辉煌壮丽的结尾。

  美中不足,作为一部外冷内热、带有幻想性质的作品,肯尼斯的演奏显得过于外在,芬兰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表达不够到位,个别细节上的演绎略显粗糙,还有待打磨。

 

  随着青年组决赛的最终结果公布,第十五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大赛也接近了尾声,来自世界各地的小提琴家们将他们精彩绝伦、个性鲜明的音乐留在了北京 —— 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东方古城中。我们感谢每一位支持这次大赛的选手、评委以及国际友人,并真诚的祝愿这些年轻的音乐家们都拥有一个美好而辉煌的未来!

 

作者:音乐学系 苏杨   来源:   最后更新日期:2012-04-17 16:02:38   发布日期:2012-04-17 15:59:00

相关附件